改革开放:传承历史根基的战略抉择,而非对建国初28年的否定
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总有部分自诩“理性客观”的声音,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28年(1949-1977年)的建设历程进行片面抹黑与恶意解构。他们无视历史背景,将这一时期渲染为“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黑暗阶段”,甚至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将其曲
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总有部分自诩“理性客观”的声音,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28年(1949-1977年)的建设历程进行片面抹黑与恶意解构。他们无视历史背景,将这一时期渲染为“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黑暗阶段”,甚至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将其曲
可往回拨二三十年,生活完全是另一番光景。粮票、布票得贴身揣着,买米买布离了它不行;急事通知远方亲友,得跑邮电局发电报,字字千金;能进国营厂当工人,是街坊邻居都羡慕的事,等于捧上了“铁饭碗”。
“资本家剥削论是个伪命题,用事实说话;六七十年代大集体,当时没有资本家地主富农剥削,企业全部是国企,农村土地是集体的,每天起早贪黑,最高是十二个工分,富裕的地方一分值1角钱,大部分家庭还倒欠生产队里,进国企每个月三十元左右,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请问,剩余价值是
制度作为一种产品,也存在边际收益递减问题。关键是人性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这会不断蚕食制度的约束效应,从而使制度的边际收益递减。也就是说,一项新制度刚执行的时候,可能还具有较大约束效应,但越往后,制度的约束效应越差。比如,中国的反腐败制度,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
在当今网络中,一种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思想倾向正悄然滋生且愈发明显。一些大牌经济学者,将贬低计划经济当作一种炫耀资本,有人直言计划经济是 “无知” 的产物,也有人将其称为遥不可及的 “乌托邦” ,更有甚者以计划经济的 “掘墓者” 自居,沾沾自喜 。这些观点通过各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在外交、科技、工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百姓生活既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匮乏,又因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变革的交织,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
现在买充电款助听器的顾客越来越多,但是充电盒基本都是双耳装的。有顾客单耳买充电款的时候配的也是双耳充的充电盒,顾客问为啥不单独弄一个?我说因为双耳带有很多好处,基本都是双耳配机带的,所以充电盒一开始设计就是双耳一起充的。
《政府会放弃有线电视吗?》一文探讨了政府会不会放弃有线电视,并引来了大量网友发言。政府救助有线电视等于救助中国广电,中国广电应该创造政府救助有线电视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但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1953
● 经济基础稳固: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3.4%。其农业也高度发达,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美国在冷战中的各项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以国有企业的老职工为例,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当时企业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制度,职工的工资水平较低,企业也没有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机制。
• 外观特征:方方正正的“大盒子”,屏幕小且呈曲面,外壳多为木质或塑料材质,顶部有两根可伸缩的天线。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与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国内互联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前苏联之所以解体,是因为美西方文化的渗透。许多人认为,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利用广播、电影、书籍等文化载体,有目的地向苏联知识界和民众灌输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广播机构,全天
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余年,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总量的飞跃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1314元,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质的突破。但社会中仍不乏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怀念之声,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历史倒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深入剖析其背
最近,一篇叫《退休书》的文章突然刷屏朋友圈。它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像一碗温热的粥,慢慢暖到了无数人的心窝。文章从退休后的幸福、困扰、觉醒、行动到处世原则,把退休生活拆解得明明白白。有人说它是“老年版的《活着》”,也有人说它是“中年人提前预习的
人口本来是相对容易预测的领域,因为人口统计学很成熟,人口统计数据也充分,但专家的预测也错得离谱。2015年前在讨论是否放开二胎时,一些知名人口专家和权威人士预测,放开二胎后,中国总和生育率将迅速提升至2,甚至2.4以上。但政策放开后,实际总和生育率一路下降,从
结婚得先攒票,攒够了还得托人,最后把一辆永久推回家,才算把“大件”凑齐。
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关键要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